蘋果公司(AAPL)最為人熟知的產品是 iPhone,但它的下一個增長點會是什么?摩根士丹利認為,答案可能是人形機器人。
【資料圖】
這家投資銀行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稱,蘋果剛剛起步的機器人業務,最終有望實現年均超 1330 億美元的營收規模。
“考慮到蘋果目前在多款主流消費產品中的市場份額,以及其產品與服務的變現潛力,我們保守估算,在‘基準情景’下 —— 假設 15 年后(即 2040 年)蘋果在該領域占據 9% 的市場份額,其機器人業務營收可達到 1300 億美元。” 包括蘋果領域分析師埃里克?伍德林(Erik Woodring)在內的研究團隊在報告中寫道。
人形機器人長期以來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及體積更小、性能更強的計算機的出現,科技公司正日益將這一概念轉化為可行的商業產品。
目前,制造商和物流中心已在使用機械臂和專門用于搬運大宗貨物的機器人,且部分企業已開始測試并部署人形機器人,以協助人類完成特定任務。
富士康表示,計劃在其位于美國休斯頓的英偉達(NVDA)人工智能服務器工廠部署人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將基于英偉達自研的機器人技術打造。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是人形機器人(該公司稱之為 “實體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持者,他表示機器人領域蘊含數萬億美元的市場機遇。
目前,英偉達正推廣其 Isaac Gr00t 平臺(包含一系列基礎模型及該公司的 Jetson AGX Thor 計算機),為機器人提供算力支持并助力其完成訓練。
今年 6 月,亞馬遜(AMZN)宣布已在日本某履約中心部署第 100 萬臺機器人,但這款機器人更類似能在倉庫地面搬運大宗貨物的 “Roomba 掃地機器人”,并非人形機器人。
據《The Information》報道,亞馬遜還在其倉庫中測試了敏捷機器人公司的 Digit 人形機器人,同時也在測試機器人送貨服務。
此外,亞馬遜在其 “Day 1 Editions” 產品線中推出了家用機器人 Astro,這款帶輪子的設備可充當 “家庭哨兵”,但消費者需獲得邀請且支付 1599 美元才能購買。
埃隆?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TSLA)也在研發自有 Optimus 系列人形機器人,這位風格多變的首席執行官曾在社交平臺 X 上發文稱,特斯拉 80% 的價值將與該機器人業務綁定。
蘋果的布局
多年來,蘋果已研發出機器人所需的各類核心技術,其中部分技術源自其現已終止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
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報道,蘋果目前正在研發一款桌面級機械臂,它搭載類似 iPad 的顯示屏,當用戶與其對話時,顯示屏可轉向用戶。
伍德林在報告中寫道:“我們估算,到 2040 年,美國市場每年將新增 41.5 萬臺家用人形機器人,累計安裝量將達 160 萬臺,家庭滲透率約為 1.65%。”
他補充道:“屆時,我們預計人形機器人的平均售價約為 3 萬美元,且該價格未來可能會持續下降。”
分析師團隊認為,蘋果擁有多項優勢,有望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成為重要參與者,包括 1300 億美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以及 23 億臺設備的龐大安裝基數。
仍面臨的挑戰
不過,要讓人形機器人進入普通消費者家庭,仍需克服多項重大挑戰。
首先,需完善計算機視覺技術,確保機器人能避開人類、寵物及散落的衣物;其次,要讓機器人能輕松拿起、移動并放置玻璃杯等物品,這兩點都是關鍵。
盡管部分企業已展示出機器人具備 “加載洗碗機”“在固定地點間搬運物品” 等能力,但這些機器人普遍移動速度較慢 —— 若你需要在客人到訪前靠它幫忙打掃,它的實用性還遠遠不夠。
此外,很難想象消費者會愿意花 “購買一輛小型二手車” 的錢來買機器人。若人形機器人要實現普及,其價格必須降至 “消費者無需貸款即可購買” 的水平。
至少目前,你還得自己動手卸載洗碗機。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