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不見茶,近看茶滿山。這是貴州省普安縣細寨村人口主任羅祥對本地茶園的評價。由于地處北緯30°的黃金產茶帶附近,茶園多在高山,周邊多林木,造就了普安茶較為獨特的“茶青葉”。
在公安部對口幫扶及相關政策支持下,茶企金恪集團與普安縣達成茶產業項目合作,打造普夷堂茶品牌,至此扎根茶山,以現有技術打造普安茶產業鏈,革新茶農種植技術,提升普安茶企生產加工能力,擴大普安茶品知名度,推進當地茶產業提檔升級,推動普安茶業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片)
“以前種茶苗也懂一些方法,但都不專業,多半是憑感覺,沒有準確的數據標準和要求。”茶農于祥說道。
好茶,細節是關鍵。出生于制茶世家的黃生良,曾擔任普安縣國營茶廠的負責人,如今是普夷堂數控茶葉生產線的研發負責人,對普安茶十分了解。他與另外三位農業專家組成一支專業種植技術指導團隊,常到農戶的茶園里手把手指導。
拉繩、定線、打窩、放苗……茶農種苗每一步都經過專業的指導和培訓,統一標準的行間距,確保每棵茶樹在生長過程中都能得到均衡的發育。
待到茶青時,農戶將剛采下的茶青送到普夷堂四球古茶科技產業園,產業園按照高于市場12%左右的價格收購定點茶農的茶鮮葉,確保優質茶鮮葉第一時間入廠加工。
“制茶講究細和精,萎凋和發酵都非常重要,以前都是半機械化制茶,靠人工,憑經驗,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發酵環境,出品品質就難得到穩定的保證了。”黃生良細細道來。
茶鮮葉入場經過專業設備,檢測茶青水分、葉項,并根據等級評定選擇不同的加工方式,最大程度發揮茶香味。除此之外,在發酵工序中對茶葉的發酵程度、溫度、含氧量進行實時監測,確保發酵環境穩定可控。制茶技術的革新,助推茶工藝水平的提升,確保普安茶出品品質穩定。
強大科技支撐,讓普安茶從“樹上鮮葉到成品干茶”實現就地加工,有效避免運輸中的污染和損耗。
“現在我們都專心以種茶為主,不干別的,雖然辛苦但能掙錢,除了農田保護區不讓種,我們恨不得在有土的地方都種上茶葉!”茶農羅召西滿懷希望。(萬承瑤)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














